斜倚欄桿,夕陽渡紅了這一樹枝葉。順著枝葉往下望,是一平頂小屋,頂上積了一層落葉,葉許是因風的追趕而抱團蜷縮在一角。驀地發現,這小屋平頂,竟不是瓦片,而是一些成瓦狀的特殊材料。再遠目四方,不遠處的城市房屋樓房,都沒有陶瓦屋頂,寂寥廖的。城市里,瓦片消走的步伐很快。而在鄉村,它的身影卻是隨處可見的,它是一家人戶的屋檐庇護,是一個村落的見證。即使人沒了,屋空了,瓦片還是在的,風吹日曬,總是在那靜靜地看著。
猶記得,下雨天,辣椒時節。屋外雨大微冷,不能外出,一屋子人便圍坐在一起,中間放個大圓竹盤,竹盤是用竹篾編制成的,每家每戶都有一個。竹盤里滿是大紅辣椒,干瘦通紅,,要剁成辣椒粉,因在灶臺上用微火烘烤著,有一股嗆人的辛辣味兒。一家人就這樣坐在堂屋里,接著門縫里透進來的天光,擇著紅辣椒,將長細的椒蒂摘下。堂屋里的天光,多是從頭頂的屋頂上透下的,屋頂是瓦片搭建鋪成的,像一只一整片的魚鱗,又像一只覆護的鳥翼,為我們遮風避雨,給我們安心溫暖。也能聽得到屋外雨珠沿屋檐滴落的聲音,清亮圓潤,可以知道雨勢的大小急緩,可以想象臺階下方的坎里滿是一腳就可以濺起水花的清水??怖锏脑S多小凹洞,或許有加深了,或許是因為它們常常接抱住從屋檐上飛身而躍的雨珠吧。瓦是瓦頂的精靈,虔誠忠實地匍匐著,忍受著日曬雨淋,經受著流年的剝蝕。
滿是瓦片的屋頂難免漏水,便有一種人專門從事這門工作,“撿瓦人”。他們的這樣工作便是爬上屋頂,找到漏水的地方,換上新的瓦片。只是現在,很少能見到“撿瓦人”了。人們的房屋很少漏水了,瓦片的改進。夏天多雨季節,屋頂漏水,只能用水桶承接著,聽著水“叮咚叮咚”的有節奏的水滴聲。“撿瓦人”照著屋主的提示,他們踏登高木梯,攀上屋頂,揭開一整片地方的瓦,讓下邊的躲遠點,將破的瓦片從屋頂飛扔下來,再重新鋪蓋上新瓦片。從下面往屋頂上張望,太陽晃眼,“撿瓦人”衣著簡陋,腳踩一雙迷彩勞工鞋,上身一件人字背心,脖子上掛著一條擦汗的毛巾,頭上是一頂白亮的草帽。他們短小精悍,跨開腳蹲下身,穩穩地立在單薄的屋梁上。要是他們腳底生滑,后果回事怎樣,都不愿意這樣想,相信他們“撿瓦”的手藝。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敢攀屋梁的勇氣,可與天上的金燦陽光相媲美。撿瓦人終于爬下了樓梯,屋主趕緊上前遞上一杯茶水,“辛苦你們了??!喝杯茶,解解渴!”。打開水龍頭,水嘩嘩下流,接盆水,放上毛巾,“快來洗洗臉吧,上面挺熱的!”。回到廚房做菜,跟堂屋里扇風的“撿瓦人”閑聊著,“肚子餓了吧,再等會兒,我就在做菜呢!”。瓦換好了,屋頂也不會再漏雨,屋里,是淳樸的人情。
關于瓦的許多東西都在日漸消逝。火爐紅旺的燒瓦場小山包沒了,這樣也好,沒有滾滾升騰的濃煙。瓦的新品種也日漸流行,琉璃瓦,紅的,藍的,黃的,在陽光下熠熠生輝,很張揚美麗高貴。
只是,我***愛的,還是這黑瓦。江南水鄉墨韻,正是這黑瓦白墻。黑瓦,是那么的忠厚樸實,故事在里間千回流轉,風吹不走,雨打不去,綻顏在屋頭。
免責聲明:本站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,僅供學習交流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我站觀點。本站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,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,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。